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活著》:一個國家與民族命運的縮影

在品讀了餘華的原著小說五遍之後才第一次去看電影,張藝謀果然沒讓人失望,《活著》,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可算是內涵豐富且發人深省的傑作。將某個個體生命置於一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來演繹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歷程,通過“福貴”這個人物,我們看到了生命在歷經眾多苦難之後能噴發出的高度和廣度。電影《活著》在頌揚了生命頑強的同時還加入了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當權者的“質問”,它是張藝謀電影風格轉型前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給人留下的印象最深,留下的思考最多的一篇長篇歷史畫卷。

       電影和小說的出入不大,改動明顯的地方是原著大篇幅地都是在為主人公的回憶執筆,儘管故事發展得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不過最後還是峰迴路轉,用一個旁聽者的角度將讀者從回憶里拉回到現實,從而給讀者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儘管在此就與原著大相徑庭,一開篇見到的就是福貴賭博的場景,讓觀眾跟著電影的節奏和人物命運的轉變走,直到讓觀眾完全沉浸此中,再在似玩非玩的時候讓影片結了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由此引發的感慨和思考自是不在話下。主人公福貴的命運是隨著歷史的改變發展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的歷史背景決定了歷史人物命運的更迭。例如與國共內戰、大躍進、文革相對應的是意外、疾病和死亡等等。電影與小說都將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相互融會貫通。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舊社會天性嗜賭的“富二代”富貴一生異常的遭遇,首先他淪落到了家道中落的慘景,接著被國民黨抓丁,待他回家時卻發現女兒聾啞,然後再看著身邊的親人朋友一個個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他孤家寡人。然而,參悟死亡的他用一種超凡脫俗的姿態活在世上,所以“活著真好”是很多人在看完這部電影後發表的感慨,而且親人離世的痛苦來的洶湧猛烈,接踵而至的心靈衝擊使人無法不慶倖自己還存活於世上,因此片獲得戛納影帝的葛優著實演得好,他將福貴這個小人物刻畫地入木三分,達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戲不分的境界。

        整個影片都帶有一種象徵成分,福貴就象徵著中國,他一生的經歷都與國家的命運大致相同,經歷了一個由盛轉衰,由強到弱,有從懦弱逐漸向剛毅轉變的過程。春生鳳霞和有慶則是象徵著受歷史所迫害的廣大貧苦百姓,都在時代的變換中成為了犧牲品。而福貴的妻子家珍象徵的東西有些特別,與前者具化的象徵不同,她象徵的東西是抽象的, 也就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觀念,從她一直追隨著福貴這一點就可見一斑,她的封建觀念正如一句俗語所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活著》這部影片與之後的張藝謀電影有很大的不同,這部電影並沒有像他的後期作品《我的父親母親》、《十面埋伏》等片子一樣有著絢麗生動的畫面和磅?氣勢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力,而是通過自己首先對於原著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所拍攝的一部含義深刻、生命力強的電影,沒有絢麗的色彩以及主旋律的干擾,只是導演純粹的對於生命和歷史的深度思考。現在再看張藝謀的影片,我們可以發現,當年這部電影被禁止放映對於他的打擊的深遠影響,甚至直接就影響著他後來的拍片風格,從注重內涵轉戰到對畫面和視覺效果的重視。雖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要歸結於他是攝影出身,但是將他轉型前和轉型後的影片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之後的影片帶給人很震撼的視覺享受,但是影片內涵卻不如以往豐富。他轉型後的電影極少涉及到政治,甚至從以前對政治的批判到了後來的獻媚。色彩絢麗了,場面擴大了,內涵卻空虛了,思考卻淡化了。這也是對國家限制藝術發展的一種諷刺。

        筆者劉小川說,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不是聲討富人的繳文,而是人類命運的縮影。《活著》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亦是如此,將歷史濃縮為個人命運,光憑這一點就決定了這是一部極富戲劇張力的電影,它給人類帶來的思考是無可厚非的,儘管現在離影片出品已過了十七年的光景,但是歲月的河流在滌進了世俗光華之後依然將它鐫刻在記憶的寶盒上,以致現在再看都還是一種回味無窮、意味深遠之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