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撲克牌趣談-撲克由來

   撲克是流行全世界的一種可娛樂可賭博的紙質工具。因其玩法不同,故俗稱為紙牌、萬六、媽九等,稱謂不一。其標準名稱撲克是poker的音譯。
  關於撲克牌的起源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一般認為是源自於十二、十三世紀南宋時期傳出的中國的葉子戲。另一個較廣泛認定是相傳由塔羅牌演變而成。
  早期的撲克牌很可能是在14世紀末葉由埃及傳入歐洲的。
  15世紀時通常把K當成是最大的牌,A則是最小的牌。現在將A當成最大、2當成最小的方式可能是從十八世紀晚期法國大革命後才開始的。
  「鬼牌」(JOKER)是美國的發明,然後隨著撲克一起傳回歐洲。
  撲克的由來,源遠流長。人們只知道撲克傳自外國歐洲,其實紙質玩具,起源於中國。
  遠在古代周朝初,傳說年幼的周成王在宮庭中與弟弟叔虞就曾玩一種「削桐葉為圭」的遊戲。那時尚未發明紙張,故以樹葉為玩具。唐、宋時代,中國的祖先發明了一種紙牌,既可遊戲,亦可賭博,稱「葉子戲」。又有傳說大將軍韓信為了使士兵減少鄉愁,在軍中發明了一種供娛樂用的紙牌,因其只有樹葉大小,故稱之為葉子戲。上自文人學士,下至平民百姓,均樂此不疲。到了明、清時期,「葉子戲」紙牌,每副有40張,分4類。牌上圖案,品目甚多,有人物、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清末至民國後,紙牌長約8厘米,寬約2厘米,人們稱紙牌。建國前後,潮汕民間還盛行紙牌賭博,玩法由簡單的排列式而逐漸趨多種多樣,每張紙牌上繪印1至10點的數碼,或繪印上象棋上的「帥、仕、相、車等32字,分紅、青、黑、白4色,共64張,作為排列式賭博。2至4人共賭。
  大約公元13世紀,這種紙牌戲,傳到歐洲,經過一段時期,紙牌演變為卡片,逐漸形成了目前普遍的撲克牌,成為國際性紙牌。
  最早撲克牌張數,各地不一。意大利的每副78張,德國的每副32張,西班牙的每副40張,法國的每副52張。
  以後成為國際性撲克牌每副52張,再加上」丑角「(Joker,亦稱大小王或大小鬼)兩張,共54張。至此,撲克牌上花色、點數及k、q、j圖案,基本上定型了。
  撲克牌分四種花色,分別是黑桃、紅桃、方角、梅花。四種花色有不同稱呼。法國人稱「矛、心、方形、丁香葉」,德國人稱「葉、心、鈴、橡樹果」,意大利人稱為「劍、硬幣、棍、酒杯」。
  後來西方人根據天文學中的曆法,把這種紙牌遊戲卡片統一內容,定為54張,四種花色。這樣,經過長久時間的演變,逐漸趨於一致。
  撲克牌玩法有多種,最普通的有橋牌、打百分、釣紅點、拍百、21點等,不一而足。由於撲克牌的牌數符合天文學的曆法,故有撲克是曆法的縮影的說法,理由是:
  撲克牌54張,表示一年有52個星期,兩張副牌大貓代表太陽,小貓代表月亮;桃、心、方、梅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紅桃、方片代表白晝,黑桃,梅花代表黑夜;每一季13個星期與撲克每一花色的牌數正好是13張,13張牌的點數相加是364再加上小貓的一點,是365,與一般年份天數相同;如果再加大貓的一點,那就正好是閏年的天數。撲克牌的k、q、j等共有12張,既表示一年有12個月,又表示太陽在一年中經過12個星座。
  現在的撲克不僅有紙制的,還有許多其他材質的。有景泰藍包金的撲克、金箔銀箔做的撲克、水晶撲克、瑪瑙撲克、象牙撲克、象骨撲克、牛角牛骨撲克、竹製撲克、有機玻璃撲克、玻璃鋼撲克……這些撲克牌都是用來收藏的,很少用來打。比如瑪瑙撲克、象牙象骨撲克、牛角牛骨撲克雖然都被做成了麻將的形狀,但玩的時候還是撲克的玩法。另外還有許多異型撲克,如圓形、聖誕樹形、鞋形、三角形、雪人形……
  據瞭解,全國最大的撲克牌是天津楊旭超收藏的麒麟撲克,長56厘米,寬36.5厘米;最小的撲克牌只有小拇指指甲那麼大。
返回列表